中國2016年年度光伏發電裝機35GW,累計裝機78GW,均是全球第一;2017年上半年裝機24GW,到今年六月底止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已經超過了1億千瓦,比美、印、日三國的光伏裝機容量之和還要多。2016年中國生產的光伏組件產量53GW,全球產量72GW,中國產量要占到全球的3/4,中國已經是名符其實的光伏發電和光伏電池生產大國,每次在國際會議上都讓同行們驚羨不已。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為國際綠色能源發展作出了我們的貢獻,受到普遍的關注和贊揚。
其實在中國,到本世紀初,光伏發電才作為一種民用的清潔能源起步發展,遠落后于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雖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發射人造衛星,我們在電子部的研究所中x發了衛星用太陽能翼板,可那只是象牙塔中的東西,和民用發電相距甚遠。
1996年在津巴布韋召開了“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議提出在全球無電地區推行“光明工程”的倡議。我國政府積極響應,在1998年才由政府提出建設一個3MW的太陽能發電示范項目(PS:英利承建)。在2002年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能源局提出,為解決無電鄉農牧民用電,開展送電到鄉工程,主要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也叫光明工程。開展這一工程的意義不僅是為遠離電網的農牧民帶來了光明,我覺得這一工程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為中國剛剛萌芽的光伏電池產業提供了市場。特別是在西藏實施的光明工程,到2005年中央政府實際向西藏投入了13.68億元,建設光伏電站322座,解決了318個無電鄉用電問題,還建設24座小水電,在建73座,解決100個無電鄉用電。在早期中國進入光伏電池生產行業的中小企業可能都從這一工程中獲得了訂單,為他們后來的生存發展打下了基礎。另外,德國加大發展綠色能源的政策也為中國光伏產品提供了最初的市場。
現在在中國光伏發電還被用作扶貧的手段,叫做“光伏扶貧”,在國家資助下為貧困地區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所發電的收益給貧困地區鄉村或個人,這樣可以收到一石三鳥的效果,扶了貧,開拓了光伏市場,發展清潔能源。
我們應該記住無錫尚德的施正榮先生和保定英利的苗連生先生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他們正是在本世紀初以企業家的眼光創立了光伏電池生產企業,施正榮先生帶來了光伏技術,帶動了中國光伏電池的工業化生產。當然他們在后來的經營中遇到了問題,但我們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應承認他們的歷史功績。
在那個時候,包括國有和民營的許多企業進入了光伏行業。例如國有的東方電氣,峨眉半導體研究所等。但是大浪淘沙,有成長起來的,也有在市場競爭中淘汰出局的。
有趣的是,現在在中國光伏行業嶄露頭角的幾乎都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草根企業,例如協鑫、天合光能、晶科、阿特斯、通威等都是民營企業。這一現象倒值得很好研究和總結。例如生產光伏電池的原料多晶硅,當時我們幾乎不會生產,全要高價進口。我曾經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為了一點多晶硅向道康寧總裁求援,她還算給面子,從韓國給我們弄了一點。后來我分管發改委高技術司,給峨眉的研究所立了一個1000噸多晶硅的產業化示范工程,但是業主幾經變換,變到四川電力公司,又轉給東方電氣,最后還是不成氣候。但是該研究所培訓的一批人才后來成了協鑫公司的技術骨干,也算是有了貢獻。
后來民營企業協鑫公司、新疆特變電工后來居上,不斷改進工藝技術,降低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建成了年產約十萬噸的多晶硅生產廠,生產成本也從一公斤十幾美元降低到八、九美元,使光伏組件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已經到了一瓦六、七元的水平,使光伏發電的成本逐漸與煤電接近了。青海亞硅公司海外歸國留學人員采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也在多晶硅領域取得巨大突破。由于技術的進步,單晶光電轉換效率已經達到21%,多晶達到19%,很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與傳統能源發電成本相當?;旧辖鉀Q了中國光伏產品的原料立足于國內生產的問題,使多晶硅產品有了國際競爭力。
中國民營企業機制靈活,依靠不斷的工藝改進和技術進步,使得成本不斷降低,例如采用了金剛線切割,降低了硅片成本,改進西門子法降低了多晶硅成本,使中國光伏產品有著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總共24行 3頁 每頁10行 12 3